最早火鍋記載 湯水白灼兔肉
最近常去的一家重慶火鍋店改了名。開始時還擔心會變了味,因為本地不少火鍋店雖然標榜是「重慶口味」,但吃起來卻變了樣,所以難得找到一家「原味」的,實在不想它有太多的變化。說到重慶火鍋,筆者的口中不禁分泌出唾液來,實在太吸引。因此,今期就談談重慶火鍋。
論烹調技巧,火鍋涉及的其實不多,大概就是涮和汆,都是快速用水「烚」熟食材。涮,今日常用來形容煮火鍋的動作,像涮羊肉。這個字早見於宋代字書《廣韻》,原來意思是「洗也」。雖然感覺怪怪的,但仔細想想,我們用筷子把食材在沸湯內來回泡浸,這不也像「洗」的動作嗎?至於「汆」,這個字更加年輕,見於明代字書《字彙》,原來意思是「水推物也」,後來引伸成烹飪方法,指把食材放進沸水中煮一下,然後快速取出。
南宋名吃貨 首嘗山中灼
既然選用簡單的烹調手法,就必須使用新鮮的食材,否則留不了歷代老饕的心。筆者有個南宋老鄉,叫林洪,是宋代紹興年間泉州進士。他是當世著名的吃貨,而且把興趣硬生生變成事業,寫了一本叫做《山家清供》的飲食名著。
《山家清供》記載了一種名為「撥霞供」的菜餚,而這正是我國最早的火鍋記載。林洪說他到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,順道在六曲遊玩一下。那天正好是大雪天,手上只有一隻剛獵到的兔子,但沒有廚師烹飪。由於手上沒有調料,所以止止師建議一種山間吃法:「把兔肉切成薄片,在燒開的湯水裏面一滾,再蘸上用『酒、醬、椒料』調配而成的蘸水食用。」「酒、醬、椒料」,極像今日我們「打邊爐」用的蘸料,但大家要留意宋代並沒有辣椒,所以這裏的椒料應該只是胡椒、山椒之類。
五六年後,楊伯岩(號泳齋)來訪林洪,林洪就用這一道菜接待他。詩人楊伯岩看到熱湯中的肉片反覆撥動,肉片色澤宛如雲霞,即席詠詩一首云:「浪涌晴江雪,風翻晚照霞。」於是,這道菜就命名為「撥霞供」,多有詩意的一個名字。
明清時盛行 受雅俗歡迎
《山家清供》指豬羊皆可以是「撥霞供」的材料。慢慢地,火鍋就成為了明清民間的美食。不過,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。清初文士袁枚在《隨園食單》便指,冬日以火鍋宴客,喧騰之聲十分可厭,而且他認為不同食材有不同火候,「宜文宜武」「宜撒宜添」,如果一味放在同一鍋湯中,味道斷然不好。所以,他並不喜歡火鍋。然而,從袁枚的記述中,我們卻可以肯定火鍋在明清時期挺受雅俗歡迎。
林洪說火鍋「有團圞熱煖之樂」(團聚、溫暖之樂)。今日閩南人仍然很喜歡在吃年夜飯時,一家人圍爐吃火鍋,一來取暖,二來也收闔家團圓之樂。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 2022-10-13